大别山里的外贸基地 ——王震将军的罗田缘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3-07-10作者:
王震同志是战争年代英勇善战的革命猛将,同时也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建立卓著功勋的建设闯将,1941年率部进驻南泥湾,把“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建成“陕北的好江南”,创造了“南泥湾”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他率领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为边疆地区稳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初到罗田锚定目标
1973年3月15日湖北省桑蚕生产收购会议在罗田县召开,王震同志作为分管农业工作的国务院领导同志赴会并讲话,由此和罗田结下了不解之缘。
罗田县作为一个自然禀赋不足的山区县,当时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通过这次会议,王震同志了解到罗田县坐拥全国绿化先进县和湖北省蚕茧产量首个过百万(斤)的县两块招牌,“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山产栗”物产丰饶的罗田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京之前在县委招待所同罗田县委书记文长福单独谈话,首次提出了把罗田县建设成“供外贸出口产品重点县”的设想。谈话最后王震同志问起文长福有什么困难时,快人快语的文长福直接说道“眼下罗田最困难的是缺少化肥,粮食起不来,其他的再好也是白事”,希望王震同志能够帮忙调拨一些化肥,军人出身的王震性格耿直,敢要就敢给,当即刻从身边找了张白纸,当面划了条子,指示从上海调拨一百吨尿素,分两批运抵罗田,解决了罗田的化肥荒。
当年7月,为落实王震同志关于把罗田建设成外贸出口基地的设想,统筹全县外贸产品生产和销售工作,罗田县外贸局和县对外贸易公司正式成立。
求真务实精心谋划
1973年11月,罗田县委委派陈登寿、王宗武两位同志,赴北京专程向王震同志当面汇报罗田建设“供外贸出口货源重点县”工作情况,提前编制了《关于一九七四年桑蚕生产的规划和措施(送审稿)》,送王震同志审阅。
11月7日,陈登寿、王宗武两位同志抵京当日下午,王震同志就在住所接见陈登寿、王宗武一行,听取汇报,进行座谈。汇报加座谈从下午三点一直持续到当晚七点接近4个小时。从11月7日到11月11日罗田县委同志离京,王震同志3次单独同王宗武等人座谈,时间最短的也在3各小时以上。
座谈中王震同志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好外贸基地建设,扩大出口种类,指出“罗田作为供外贸出口产品的重点县,就应该什么都要考虑到外贸”。并帮助罗田县拓宽思路,丰富外贸出口产品种类,提到7月5日同时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同志了解对日本出口情况时,牛肉出口销路好、利润高,用详细数据计算了罗田每年可供出口的菜牛数量,“1973年上调牛才200多头,本地收购牛皮4600多张”,指出了扩大牛肉出口的潜力,鼓励罗田领导干部在政策、价格、运输方式等方面寻找突破口,争取“一年出口五千到万把头牛”。
二是要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实现高产优产,针对提高蚕茧产量,指出当时中国农科院推广注射蚕种保幼激素后,幼蚕存活率显著提高,增产15-30%的事例。在谈及菜牛出口时,他还特别强调要在改良菜牛品种上下功夫,并介绍了当时我国刚刚引进的澳大利亚灰牛和苏门答腊牛,生长周期短,成长快,出肉率高,“生下才十五个月,体重就有五百五十斤”。
三是鼓励罗田县平衡好外贸和保障供应增加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建设供外贸出口产品的重点县的过程中,注重经济效益。要求“把集体经济扶持起来”,要做到“产品多了,出口多了,收入也就多了”,实现“对国家和集体都有好处”。
提出“每头出口大猪奖售化肥七十斤”,提高实际收益,激励生产。
四是提醒罗田县在发展中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针对罗田县在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的问题,王震同志诸条分析了各种利弊。例如罗田县委计划利用山区地形优势发展增加茶叶生产,王震同志提出“茶叶要搞,但不要搞得太多了”,认为在当时生产条件下存在“它与桑蚕生产争劳动力”及“茶叶本身不产生肥料”两点不足,进而指出桑蚕生产“可以产生肥料”和“蚕蛹是最好的饲料”两点比较优势。他还主张罗田县要因地制宜,从“山区县”实际出发,发展林业。在罗田县打算办缫丝厂的问题上,王震同志鼓励“一定要走自力更生道路,不要向上伸手要钱,”“就一个县来讲,也要做到既无内债,也无外债,而且有所结余才好”。
1974年下半年,在王震同志的关心下,外贸部划拨给罗田县一批进口种牛、种猪陆续到位,当年就向香港试销菜牛2666头,生猪137头,一下子就打开了销路。作为罗田县出口的最主要产品蚕丝1974年完成出口收购117.8万公斤。由此,罗田在1974年被外贸部正式确立为外贸基地。王震知道罗田县外贸取得很大进步后,非常高兴。一次还同当年在大别山一起指挥过“中原突围”的李先念谈起罗田的情况时,兴奋的说道“老区人民就是好样的,说话算数。”
心系老区风范高尚
一直到王震同志晚年罗田县都是他密切关注的联系点。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老区罗田县贫困落后的面貌,他始终强调工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指出,没有工业脱贫致富是不可能的,必须坚持工业先行的指导思想。
王震同志经常提醒罗田县委的同志办工业“一定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不要向上伸手要钱”,同时要求选准项目,指出选准项目的前提是能够有效充分的利用本地资源,“依托资源办工业的思想不能变”。在罗田县开发天堂河梯级水电站时,他亲自计算罗田的水资源,从承雨面积到年降雨量,从蕴藏量到落差,搞得清楚明白。1977年天堂河三、四级梯级电站开工建设,所需钢材、水泥全部都是王震同志批示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炸药甚至是青海部队直接用军车送到工地。
建设缫丝厂时,王震同志心思缜密,考虑周到,指出办厂不仅需要建设资金还需要预留一笔现金作为启动资金,在原计划支持297万元设备购买资金之外,想方设法另外拨付了50万元流动资金,作为启动经费。县缫丝厂投产后产量连创新高,1982年产量达104吨,首超百吨。1984年出口厂丝141吨,占湖北全省厂丝出口总量70%,罗田梅花牌厂丝一时行销欧美日及东南亚多国,成为罗田县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罗田县依靠山区资源,建有以蚕茧为原料的缫丝厂、丝绸厂、服装厂,建有以林业资源为依托的纤维板厂,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厂等一批骨干企业。1988年罗田县工业产值达1.78亿元,首次超过农业1.42亿元的产值,老区旧貌换新颜。
初到罗田锚定目标
1973年3月15日湖北省桑蚕生产收购会议在罗田县召开,王震同志作为分管农业工作的国务院领导同志赴会并讲话,由此和罗田结下了不解之缘。
罗田县作为一个自然禀赋不足的山区县,当时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通过这次会议,王震同志了解到罗田县坐拥全国绿化先进县和湖北省蚕茧产量首个过百万(斤)的县两块招牌,“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山产栗”物产丰饶的罗田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京之前在县委招待所同罗田县委书记文长福单独谈话,首次提出了把罗田县建设成“供外贸出口产品重点县”的设想。谈话最后王震同志问起文长福有什么困难时,快人快语的文长福直接说道“眼下罗田最困难的是缺少化肥,粮食起不来,其他的再好也是白事”,希望王震同志能够帮忙调拨一些化肥,军人出身的王震性格耿直,敢要就敢给,当即刻从身边找了张白纸,当面划了条子,指示从上海调拨一百吨尿素,分两批运抵罗田,解决了罗田的化肥荒。
当年7月,为落实王震同志关于把罗田建设成外贸出口基地的设想,统筹全县外贸产品生产和销售工作,罗田县外贸局和县对外贸易公司正式成立。
求真务实精心谋划
1973年11月,罗田县委委派陈登寿、王宗武两位同志,赴北京专程向王震同志当面汇报罗田建设“供外贸出口货源重点县”工作情况,提前编制了《关于一九七四年桑蚕生产的规划和措施(送审稿)》,送王震同志审阅。
11月7日,陈登寿、王宗武两位同志抵京当日下午,王震同志就在住所接见陈登寿、王宗武一行,听取汇报,进行座谈。汇报加座谈从下午三点一直持续到当晚七点接近4个小时。从11月7日到11月11日罗田县委同志离京,王震同志3次单独同王宗武等人座谈,时间最短的也在3各小时以上。
座谈中王震同志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好外贸基地建设,扩大出口种类,指出“罗田作为供外贸出口产品的重点县,就应该什么都要考虑到外贸”。并帮助罗田县拓宽思路,丰富外贸出口产品种类,提到7月5日同时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同志了解对日本出口情况时,牛肉出口销路好、利润高,用详细数据计算了罗田每年可供出口的菜牛数量,“1973年上调牛才200多头,本地收购牛皮4600多张”,指出了扩大牛肉出口的潜力,鼓励罗田领导干部在政策、价格、运输方式等方面寻找突破口,争取“一年出口五千到万把头牛”。
二是要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实现高产优产,针对提高蚕茧产量,指出当时中国农科院推广注射蚕种保幼激素后,幼蚕存活率显著提高,增产15-30%的事例。在谈及菜牛出口时,他还特别强调要在改良菜牛品种上下功夫,并介绍了当时我国刚刚引进的澳大利亚灰牛和苏门答腊牛,生长周期短,成长快,出肉率高,“生下才十五个月,体重就有五百五十斤”。
三是鼓励罗田县平衡好外贸和保障供应增加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建设供外贸出口产品的重点县的过程中,注重经济效益。要求“把集体经济扶持起来”,要做到“产品多了,出口多了,收入也就多了”,实现“对国家和集体都有好处”。
提出“每头出口大猪奖售化肥七十斤”,提高实际收益,激励生产。
四是提醒罗田县在发展中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针对罗田县在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的问题,王震同志诸条分析了各种利弊。例如罗田县委计划利用山区地形优势发展增加茶叶生产,王震同志提出“茶叶要搞,但不要搞得太多了”,认为在当时生产条件下存在“它与桑蚕生产争劳动力”及“茶叶本身不产生肥料”两点不足,进而指出桑蚕生产“可以产生肥料”和“蚕蛹是最好的饲料”两点比较优势。他还主张罗田县要因地制宜,从“山区县”实际出发,发展林业。在罗田县打算办缫丝厂的问题上,王震同志鼓励“一定要走自力更生道路,不要向上伸手要钱,”“就一个县来讲,也要做到既无内债,也无外债,而且有所结余才好”。
1974年下半年,在王震同志的关心下,外贸部划拨给罗田县一批进口种牛、种猪陆续到位,当年就向香港试销菜牛2666头,生猪137头,一下子就打开了销路。作为罗田县出口的最主要产品蚕丝1974年完成出口收购117.8万公斤。由此,罗田在1974年被外贸部正式确立为外贸基地。王震知道罗田县外贸取得很大进步后,非常高兴。一次还同当年在大别山一起指挥过“中原突围”的李先念谈起罗田的情况时,兴奋的说道“老区人民就是好样的,说话算数。”
心系老区风范高尚
一直到王震同志晚年罗田县都是他密切关注的联系点。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老区罗田县贫困落后的面貌,他始终强调工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指出,没有工业脱贫致富是不可能的,必须坚持工业先行的指导思想。
王震同志经常提醒罗田县委的同志办工业“一定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不要向上伸手要钱”,同时要求选准项目,指出选准项目的前提是能够有效充分的利用本地资源,“依托资源办工业的思想不能变”。在罗田县开发天堂河梯级水电站时,他亲自计算罗田的水资源,从承雨面积到年降雨量,从蕴藏量到落差,搞得清楚明白。1977年天堂河三、四级梯级电站开工建设,所需钢材、水泥全部都是王震同志批示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炸药甚至是青海部队直接用军车送到工地。
建设缫丝厂时,王震同志心思缜密,考虑周到,指出办厂不仅需要建设资金还需要预留一笔现金作为启动资金,在原计划支持297万元设备购买资金之外,想方设法另外拨付了50万元流动资金,作为启动经费。县缫丝厂投产后产量连创新高,1982年产量达104吨,首超百吨。1984年出口厂丝141吨,占湖北全省厂丝出口总量70%,罗田梅花牌厂丝一时行销欧美日及东南亚多国,成为罗田县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罗田县依靠山区资源,建有以蚕茧为原料的缫丝厂、丝绸厂、服装厂,建有以林业资源为依托的纤维板厂,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厂等一批骨干企业。1988年罗田县工业产值达1.78亿元,首次超过农业1.42亿元的产值,老区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