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亲民典范 德重如山

信息来源:《黄冈日报》7月25日 黄梅县档案局供稿 作者:桂靖雷 发布时间:2015-07-25作者:

                            ――彭德怀元帅两次亲笔给黄梅农民回信排忧解难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帮助红军家属寻找亲人,排忧解难,两次亲笔给黄梅农民回信。重温彭德怀元帅的亲笔回信,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身经百战的老元帅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无不显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责任,无不展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的崇高精神。
    建国初期,苦等丈夫20多年的黄梅籍烈士石衡钟的妻子、黄梅镇高桥村农民宛兰,一直没有等回自己的丈夫,也没有听到丈夫的音讯。她始终无法接受丈夫已经牺牲的事实,无法抑制对亲人的思念,多次要求县人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帮助她寻找丈夫石衡钟的下落。如果她丈夫已经牺牲,就请政府把他的革命经历或牺牲的经过、地点调查清楚。
    石衡钟又名石衡中、石恒中。1905年出生于黄梅县城关镇高桥村下庄屋。从1924年起,与黄梅县早期党团员李子芬、石炳乾等交往甚密,通过他们的介绍,参加了黄梅县青年读书会、少年黄梅学会等进步组织,积极投入宣传新文化和新思想运动。不久,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受党组织委派,进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军校毕业后,分配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工作。在北伐战争中,先后担任排长、连长、宣传科长等职,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被党组织派遣回鄂东南组织农民武装斗争,协助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石炳乾到大冶组建大阳区特委(直属省委领导)。1929年冬参加中央红军,投身创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由于建国初期通信方式和通信手段十分落后,加之革命烈士档案尚未建立,黄梅县无人知晓石衡钟烈士自1929年参加中央红军之后的革命经历。
    直到1957年1月,仍然没有一丝石衡钟的消息。县人委领导向宛兰建议,希望她以红军家属的名义向原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元帅写信,请他出面帮助回忆调查石衡钟烈士的情况。令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信发出不到一个月,彭德怀元帅竟然亲笔给宛兰回信,简要说明了石衡钟烈士的情况:宛兰女士:
    石衡钟同志,于一九二九年参加阳新、大冶地区的游击队,一九三年编入红军三军团第八军,继任团政治委员和师政治委员。一九三四年红军一方面军退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时,石同志因病留在江西南部苏区医治,以后被国民党军搜捕杀害!衡钟同志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同时将石烈士事迹转告湖北省人民政府,刊入烈士纪念馆。并希望你好好保重身体,祝你健康!
    彭德怀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宛兰收到彭德怀元帅的亲笔回信后,激动不已,热泪盈眶,深感莫大幸福。她逢人便说:“彭老总与人民心连心!”县委决定把这封回信珍藏在革命烈士纪念馆公开展出,对黄梅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认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永远想着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让后人了解英烈奋斗历史,追寻英烈高洁品质,把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下去。
    彭德怀元帅回信两年后,石衡钟烈士的战友、原红八军第二十四师第七十二团政治委员、时任第65军政治委员帅荣将军回乡探亲,阅读了彭德怀元帅的这封回信,他说:衡钟烈士好像不是因病被捕杀害,而是在战斗中负伤牺牲的。1930年红三军团成立后,我在红五军第三师第十团任政治委员,他在红八军第四师任政治委员。后来听说他在战斗中身负重伤。长征前夕,他伤未痊愈就要求离开医院,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在赣南突围战斗中英勇牺牲。因帅荣将军与石衡钟烈士不在同一部队,对他牺牲的经过不是十分清楚,建议再次请彭德怀元帅帮助核实。
    1964年9月19日,黄梅县人民委员会和烈士家属宛兰分别给彭德怀元帅去信,请他帮助核实石衡钟烈士牺牲的经过。此时,彭德怀元帅已因“庐山会议”蒙冤受屈,饱受摧残,但依然心系百姓,情倾人民,高度重视人民来信,充分展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他在接信后又认真负责地进行了回忆和核实,并于一周内用练习本当信笺,第二次作了详细回复:黄梅县人委同志:
    九月十九日来信收到。石衡钟烈士生前革命事迹,简介如下:
    衡钟烈士同志,是于一九二九年冬,在湖北阳新县参加红军第五军第五纵队,始任连党代表,后任营党代表(一九三年春连改为指导员、营以上均改为政治委员),在一九三年夏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五纵队扩编为红八军。衡钟同志任四师团委,转战鄂南,攻克临湘、岳阳、长沙。八月初红军退出长沙,十月下旬红军东渡赣江后,衡钟同志任四师师政委。是年冬至一九三一年夏粉碎蒋介石军,对赣东南进行一、二两次“围剿”,七月蒋军又开始对赣东南我军进行第三次“围剿”,衡钟同志于八月在兴国良村战役负重伤,送医院途中即牺牲,当时战争激烈,异常艰苦,流动性亦大,对所有烈士掩埋,均系紧急措施,安埋地点,实难记忆。惟石衡钟烈士同志,大概是一九二八年或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正式共产党员,作战坚决勇敢,对党对人民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与他同事的团长黄云桥同志、师长邹不死同志均先后阵亡。五纵队司令、后升为红八军长李烂同志亦英勇牺牲。谨复顺致亲切敬礼!彭德怀
    一九六四年九月二十六日
    同日接到黄梅县城关公社滨湖大队宛兰同志来信,询问衡钟烈士革命事迹,请将上述情况转告。她需要衡钟同志生前照片,在当时红军还没有这个条件,希宛兰同志原谅。
    依据彭德怀元帅调查回忆的线索,黄梅县民政部门数十次派人寻找烈士生前所在部队的老首长、老战友调查核实石衡钟烈士的基本信息,得知1931年8月7日,石衡钟烈士在兴国良村战斗中身负重伤,经抢救没有当场牺牲。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他伤情未愈,毅然决定要求离开医院,担任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红军独立第二十四师第71团政治委员,参加保卫苏区的战斗。1935年春率部向湘南突围,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0岁。
    彭德怀元帅身居高位,不厌其烦地两次亲笔给黄梅农民回信,帮助红军家属排忧解难,是他爱民、亲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清正、廉洁、担当、奉献的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这两封信的影印件至今仍然在黄梅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展出,教育激励一代又一代黄梅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