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团风大众创新典范――卢泽旺
卢泽旺(右一)同技术人员一起讨论无土育秧技术
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作者:张柏涛 高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40年前,团风曾出现了一位创新典范――无土育秧土专家卢泽旺。作为一个生产大队的农技人员,其创新技术影响了全国。
卢泽旺,1934年生,团风县团风镇花园村人。1975年,他作为花园四大队农科所技术股长,创造的温室无土育秧技术,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成为了中国温室无土育秧的创始人,出席了首届全国科学大会,被授予“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全国先后有26个省、市,5万多人到团风参观学习无土育秧。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来团风拍摄无土育秧科教片,在全国推广无土育秧技术。
承担温室育秧技术试点任务
1975年,黄冈县农业局在团风花园四大队驻点。为提高粮食产量,县农业局从省农科院引进日本温室有土育秧技术,在大队农科所进行试点。作为农科所技术股第8期联办长的卢泽旺,温室有土育秧试点工作的重担,自然落到了他的肩上。
卢泽旺带领社员群众,积极献木料,筹资金,经过日夜施工,一座16平方米的温室很快建成。浸泡谷种、温室消毒、培植温床、铺垫薄膜、播撤芽谷等工作随即展开,他和他的助手在温室里投入紧张的战斗。不久,温室里有土秧苗长得绿茵茵、齐刷刷。卢泽旺他们试点温室有土育秧技术一举取得了成功。
大胆创新,试验无土育秧
大家在操作中感觉到:温室有土育秧好是好,但也有比较明显的弊端,需要土多、土好,并且工序复杂,费力花工费,经济上不合算。有农技干部提出:这样大的温室,一次只能育90斤谷种,秧苗只能插三四亩田,到了插秧季节怎么保证秧苗供应大面积稻田?
面对这些问题,卢泽旺时刻在思考。一天,在他的脑海中突然有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把有土改成无土,那么温室有土育秧的一些弊端就会得到很大改善。对于无土育秧能否成功,他也没有把握。但他坚信一点:路是人走出来的,新生事物也是人创造出来的,只要敢尝试,就会有收获。他受到露天瓦片上、水泥稻场上、草垛上的谷也能发芽并长出秧苗的启示,决定尝试无土育秧试验。他把他的想法同他的助手们讲了,得到了助手们的赞同和支持。
于是,他在温室进行有土育秧试点的同时,开展无土育秧新技术试验。他在温室中播8床有土的,播1床无土的。一天、两天……六天时间过去了,温室里的8床有土秧苗如期长出来了,可唯独那床无土秧,有的芽谷干枯了,有的虽长出了秧苗,但秧苗长得参差不齐,东倒西歪。卢泽旺的第一次无土育秧试验失败了。
第一次无土育秧试验的失败,引来不少非议。有人说:“种田出了奇,哪有育秧不用泥,那不是公牛生儿白费力?”还有人作了顺口溜:“农科所,真是怪,温室里育出豆芽菜!”
虽然无土育秧遭到很多非议,但也有支持的。老支书给老卢鼓劲:“你大胆闯,一个不闯两个不闯,哪有农业的新天地?”一位明事理的老农也对老卢说:“你办的是我们祖先没办过的事,不要怕失败,不要听那些泄气的话,我们贫下中农支持你!”大家的热情鼓励和支持,使老卢心里热乎乎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试验成功。
攻坚克难,无土育秧成为全国首创
面对第一次失败,卢泽旺没有泄气。他把大伙召集起来,围在无土秧旁,认真地分析。无土秧的成秧率占30%,这说明有成功的可能;无土秧虽然比较矮,但长得壮实,这说明有发展前途;上层的秧东倒西歪,是下层的秧抬根抬芽造成的,这说明播种量不适当;上层的秧根长、苗短,下层的秧靠近薄膜水分足些,苗儿青秀,这说明喷水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经过反复研究,他们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也看到了无土秧成功的希望。
为了更快地取得试验成功,卢泽旺决定大胆尝试,又开始了新一轮无土育秧试验。无土育秧,前人没有做过,书上无记载,每一个问题都要靠攻关。播种量、温度、水分等问题,通过试验逐一得到解决。但秧苗东倒西歪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成为最棘手问题。一天下午,他发现温室窗户上的一块挡风薄膜掉下来了,他去挂薄膜时,不慎失手,在一床无土秧上按了一个巴掌印。第二天他发现手按过巴掌印的秧苗不仅没有死,反而长得很整齐。这一意外的发现,引起他的高度注意,他连忙找来两个助手,边看边讨论,是不是无土秧需要按一下才长得整齐。无意的发现引发了新奇的试验设想。他们用手把无土秧全部按一遍。果然秧苗盘根较好,生长也比较整齐。经过多次试,他们探索出用木板或滚筒压三四次,就可以消除抬根抬芽现象。这种办法后来起名为“镇压”,成为无土育秧必不可少的生产环节。
无土育秧取得了成功。无土秧出室了,整齐嫩壮,惹人喜爱。群众下田试插时,又暴露出了新的问题。由于无土秧根系交错盘结,插秧时不好分开,用力大又把根扯断了,成了“光屁股秧”。这时又有人说话了:“无土秧,根穿根,插秧不好分,看他么样好搞筋。”卢泽旺这回豪迈回答:“不获全胜不罢休,一定攻下分秧关!”他一连几个通宵没有合眼,时而走进温室观察,时而翻阅农技参考资料,忽然想到了红萍和水葫芦在水里根松散向下的情况,秧苗是不是也有同样的习性呢?他用脸盆装上大半盆清水,把一块无土秧放进脸盆,短时间内,秧苗根群都向下舒展松开,再拿起来就好分了。根据这次试验,群众把出室的无土秧抛在水塘里或有水的秧田里,短时寄秧,结果就好分好插了。
无土秧试验取得了全面成功。春去夏来,稻谷飘香。丰收场上,会计当众宣布验收成果:全大队2.47公顷早稻无土秧,平均亩产920斤,比露天秧亩平增产54斤,比薄膜秧亩平增产37斤,比温室有土秧亩平增产28斤。
1983年,全国全面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温室无土育秧停止生产。但温室无土育秧为尼龙育秧和大棚技术的发明、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来工厂化育秧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