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农业农村农民的缩影
――浠水县望城乡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
望城位于湖北省浠水县城北部,处在半丘陵半平原地带。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因成立了湖北省的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当时农业生产合作化道路的典范,赢得了成千上万农民的羡慕,吸引了无数陌生人前来参观、访问和学习。
一
一九五二年春天,这里的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后,广大贫苦农民第一次愉快地在自己土地上耕作了,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但由于缺乏牲畜、农具、劳力等生产资料,加上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解决生产资料缺乏的困难,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走合作化的道路,当时的中共望城乡支部书记饶兴礼,根据中央、省委有关发展互助合作的政策规定,在中共浠水县委的具体帮助下,经过宣传动员,组织串连十二户原来有换工和合伙搞副业生产习惯的农民,成立了湖北省的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浠水县望城乡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
全国人大代表、劳动模范饶兴礼是合作社的发起人,也是合作社的领袖。他既能实干又能密切联系群众,态度谦逊,作风民主。作为全省的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比较健全的“社章”,建立了民主制度和土地、劳动入股分红制度,对入社社员的公粮负担、肥料、籽种、货币等分红及农具的使用、管理、修理、牲口的饲养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就在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这年,他参加“中国农民代表参观团”,到苏联参观了先进的集体农庄,看到苏联集体农民幸福的生活,感概万千,受益匪浅。回来后,他领导办社的决心更加坚定,信心更加坚强,社员们也都向往着社会主义的远景,办社情绪十分高涨,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第一年农业生产总收入比建社前一年增加三分之一。其中水稻产量平均每亩达七百六十三斤,比望城全乡平均每亩产量高一百六十二斤,比该乡蔡德华模范互助组高六十斤,比单干丰产户万登安高一百二十七斤。副业生产总收入比建社前一年增加一倍多。这一年,全社平均每人农业、副业总收入折合两千三百一十斤稻谷,超过望城乡一般农民全年总收入一倍以上。生产技术差、不会安排生产、又缺农具耕牛的农民郭迪生,入社前四亩二分田每年顶多打一千一百二十斤稻谷 ,入社后第一年就收了二千六百六十斤稻谷。田少劳动力强的农民郭明先,一九五一年只收稻谷一千八百七十多斤,一九五二年入社后,收稻谷二千八百七十多斤。看见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第一年就增产,秋收后有十五户原来不愿入社的农民要求入了社。一九五三年该社种的水稻因连续遭灾,比一九五二年减产,但是平均每亩产量仍有五百多斤,超过常年产量和该乡一般的互助组和单干农民。这一年由于春季作物丰收,副业收入增多,全社平均每人的农业、副业生产总收入,仍不少于第一年。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广大农民看在眼里,深受鼓舞,也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这年底又有一百多户农民亲自找饶社长请求入社。使该社发展到六十八户。
二
当年望城乡任何一个农民谈起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好处时,无不喜笑颜开,津津乐道。其中他们不约而同地都会谈到一九五三年该社车水抗旱的情景:插秧时大旱,田里没有水,连很多塘都干了,单干农民和互助组插不下秧很着急,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却集合社内的四十多个劳动力,创造了历来没听说过的“湖水翻山”的奇迹,把山后的湖水车上山头,浇到山前缺水的大田畈里来,保证该社一百多亩田及时插上了秧。周围单干农民和互助组的三十多亩田,也在该社帮助下及时插上了秧。事后许多人都赞叹说:要不是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田今年莫想收庄稼!
粮食产量和副业收入的增加,使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的生活显著提高。不足两年光景,社中的二十户贫农已有十六户上升到中农生活水平。望城乡有名的困难户万登安,入社第一年就还清了旧债,盖了新屋,做了新衣、新被,还卖了七百斤余粮给国家,赶上了该乡一般农民的生活。社员陈细坤,解放前,他一家靠卖工、讨米度日,妈妈活活被折磨死了,剩下父亲守着他和一个小弟弟。后来实在没活路,他父亲含着眼泪把小儿子卖给了人。解放后,他家分了地,可是因为少牛没犁,生活过得还不够好。一九五三年入了社,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还盖起了新房子。父亲死了,社里帮助埋葬了。在一次社员大会上陈细坤说:“我的过去和今天就是这样鲜明地摆着。我还能说啥呢?”许多类似于陈细坤这样解放前靠吃糠咸菜、讨饭度日的社员们,如今也能在“青黄不接”时期过着“白米干饭、油盐不断”的生活。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带来了文化生活的提高:该社成立前,社员的子女没有一个上学的,成立合作社后有十二个儿童在附近小学读书;青壮年社员们也多是参加夜校学习的积极者。社员杨先明原来只认识几十个字,入社后上了夜校,一年多功夫已能读浅显剧本和“湖北文艺”了。为了丰富社员们的文化体育生活,社里经常开留声机供社员娱乐,有时还放映幻灯。社里建设了篮球场,不少老年社员和年轻的女社员也经常打球,许多过路农民都羡慕地看得发呆。社里还成立了剧团、俱乐部和图书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和学习活动。
三
合作社统一经营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大大培养了社员们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两年前还经常因琐碎小事而吵嘴、打架的个体农民,相处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民主大家庭中,通过集中起来统一进行生产,统一分配共同劳动的成果,彼此之间充满着团结友爱、互相关照的气氛。有一年春收前有四户刚入社的农民缺口粮,老社员郭少怀等就把自己吃不完的粮食拿出来,无利借给新社员度过了春荒。关心集体生产、爱护公共财物的美德,在社里也蔚然成风。该社初成立时许多农具经常有不清洗和乱丢的现象,后来没有了。按当地风俗,新婚不过三天不参加生产。但是社员郭明先和郭少安等,都是在结婚的第二天就脱下婚服挑起塘泥来。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和一切爱国活动中,总是走在最前面。每年望城乡开展卖余粮给国家的运动时,全社都在半天内把该卖给国家余粮全部卖完,在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带动下,全乡农民每年掀起了竞售余粮给国家的热潮。
在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带动下,望城乡一年多时间先后成立七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全乡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户参加互助合作组织。1955年,为纪念苏联“十月革命”,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十月农业生产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