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向荒湖进军――龙感湖农场开垦纪略

信息来源:龙感湖管理区档案局 彭联华 严春霖 发布时间:2016-01-12作者:

    国营农感湖农场,犹如一条彩带,环绕在鄂、皖、赣三省结合部的湖畔上。农场开垦之前,这里是龙感湖西畔的一片湖沼泽地。千百年来,龙感湖上纳鄂流、下汇皖水。每至春夏,尤其是多雨季节,湖水荡荡,湖沼泽地风袭浪击,常被淹没;而一到秋冬,湖水下落,湖肆高滩干涸,湖沼泽地杂草丛生,高者丈余,矮亦盈尺。正是杂草丛生,鱼虾成阵,这里便成了天鹅、野鸭等飞禽栖息的理想之地,甚至獐、麂、野猪等走兽也出没其间。
     这样一片广袤的湖沼泽地,自然会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据《农感湖农场志》记载,早在民国时期的1933年和1947年,黄梅乡绅汤用彬就曾对此地作过各种开垦的设想。汤用彬曾任湖北省参议会秘书长、行政院国史编纂处处长等职,曾多次率乡绅在今沙湖分场一带插旗标线,欲围湖创办农场,以造福乡里。曾撰文《致省、县当局及合邑士绅耆书》,谁知当局置之不理,汤用彬只得望湖兴叹,怅然而归。
    新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农业发展纲要》里提出“向荒湖进军,大力发展国营农场”的要求,为此长江水利委员会下游局奉命派勘测队来华阳河流域的龙感湖及其相邻湖泊进行实地勘测和复勘,为开垦和利用这一片湖沼泽地作出了垦植规划。规划论证:垦区内地势平坦,海拨高程13――15米,土壤肥沃,土质多为浅色草甸土及沼泽土,植被主要是湖草,次为蒿草,质地多属壤土;气候温和,年平均在摄氏17度左右;雨水充足,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以上,无霜期有288天。这些自然条件,有利于建设一个以水稻生产为主、适于发展多种经营的大型国营农场。
    1955年9月,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据规划,决定建立国营龙感湖农场。从此,向荒湖进军的战斗打响了。
    涨潮一片浪,落潮一片滩。要在这样的湖沼泽地垦荒,第一道工序就是筑堤。 1956年5月,龙感湖地区阴雨绵绵,致使湖水上涨,拍岸的湖水直向新筑的围堤进逼,这时围堤尚有425米未上土。6月28日,天降暴雨,竞达180毫米。真是湖借雨势,雨助湖威,迅猛暴涨的湖水,眼见就要漫过堤面,新筑的围堤岌岌可危。如果围堤不保,堤内新播 的1.3万亩农作物将毁于一旦。
    “人在堤在,水涨堤高。”全场干部职工,众志成城,与洪水进行英勇的搏斗。29日深夜,狂风夹着暴雨扑来,骤使湖水掀起拍天的巨浪,迅猛地冲击着堤坝。突然,一排大浪席卷而来,扑向堤岸,将堤身刮走半边。
    正在此指挥抗洪的场长易新民一声断喝:“同志们,跟我下!”话音未落,只见易新民带头跳入水中,在场参加抢险的干部职工有的用木板、有的拿草包纷纷跳入水中,手拉手结成一道人墙。浪借风势,越涌越高,越涌越急,为防止人被风浪卷走,大伙的手拉得更紧了。有时,凶猛的浪头涌来,人墙被巨浪冲倒,不等浪头再来,抢险的干部职工又站了起来,巍峨地屹立水中,用自己的躯体抵御风浪,保护堤岸。
    突然,堤岸被汹涌的浪头打开一个缺口,顷刻,洪水直向堤内奔涌,情况十分危急。说时迟,那时快,不等易新民下令,在场的几十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不约而同地跳进缺口里,拼命用门板堵住溃口,其他参加抢险的职工忙着运土、灌包、扛包、打桩,忙而不乱,协同作战,终将洪水制服。
    从1956年开始的围垦工程,三年里先后建起4个围堤,堤线全长90余公里,土方450余万方,开挖排干、支渠17条,全长112公里,土方36.2万方,合计土方611.6万方。这些围堤和排灌水系的兴修,为开荒创造了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