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铺战斗
信息来源:蕲春县档案局 伊礼 发布时间:2016-02-04作者:
高山铺位于湖北省蕲春县漕河镇清水河村,属大别山南麓。1947年夏,国民党重兵于山东、陕北两冀战场,为了改变战争长期在解放区进行的不利局面,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毛泽东派遣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余人,突破国民党黄河防线,孤军长驱直入,千里跃进大别山,直逼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
这是一招似乎只有天才才能想的出来,也只有天才才敢使用的险棋。不要后方,无根据地,没有补给,孤军深入,凡此种种,都是兵家大忌。其实一贯告诫部下“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毛泽东,对此举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他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估计了三个前途: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退回来;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一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
10月初,蒋介石在大别山北麓集结7个整编师,对我军进行合围,而在山南地区仅留少部分兵力守备。针对这一情况,刘、邓留2个旅在商城、罗山地区伪装主力迷惑敌人。野战军主力则乘虚南下,克黄安(今红安)、占武穴,横扫长江北岸300余里。江北的隆隆炮声使蒋介石异常惊恐,误以为刘、邓主力即将南渡长江,慌忙调兵围堵,其中以整编第40师及整编第52师82旅由浠水沿公路向广济兼程前进,向我侧背进攻。
敌整编第40师原为第40军,是蒋介石西北军的“精锐”部队,全部美式装备。该敌自豫北一路跟至大别山,充当了“追剿军”的急先锋。当时,我南下大军连续行军极度疲劳,非战斗减员严重。部队为便于机动,重武器和车辆已掩埋或炸毁。故该敌更加骄狂,进入鄂东后孤军冒进,尾我第1纵队不放。刘、邓决定抓住战机,集中10个旅伏歼该敌。为选择有利地形作战,55岁的刘帅亲自登上鄂东三角山勘察地形险要,决定在敌必经的、地形对我有利的蕲春县高山铺以东峡谷地带设一个“口袋阵”,杀它一个“回马枪”,在运动中歼灭这股顽敌。
如果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扭转战略局势的伟大转折,那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战――高山铺战役,则为创建巩固大别山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10月26日拂晓,中原独立旅派出小分队扮成游击队,沿公路边打边退,引诱、迟滞敌人。小分队精心设计的“老套筒”“破三八”“汉阳造”杂乱枪声,和破烂的杂色衣着,混乱的行军队形,使敌人确信这是小股游击队,遂放松警惕,大摇大摆地沿公路前进。1旅接到纵队命令时,全旅高度分散,一时难以集中。部队自进入敌占区腹地以来,无后方依托,所有物资补给都要靠自己解决。当时,1旅正在广济方圆数十里区域发动群众、筹集粮款和部队急需的冬衣。旅长杨俊生令旅司令部迅速用电台、骑传、军号通知部队向高山铺疾军,部队边走边集中、边走边动员。
26日拂晓,1旅接到通报,敌40师已逼近高山铺。旅长杨俊生当机立断,让战士将背包、炊具等非战斗物资放在路边,留下伤员看管,部队轻装跑步前进。
战斗在洪武垴和界岭打响,此地是敌要道上的制高点,也是我军必须坚守的堵击阵地,敌我争夺十分激烈。敌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以整连整营兵力,连续向1团5连占领的洪武垴阵地猛攻。5连打退敌多次冲锋,因自身伤亡过大,而此时团主力尚未赶到,阵地又被敌人夺去。11时许,第4连赶到,在第7连的火力支援下,夺回了洪武垴主阵地。午后,1旅后续部队陆续赶到,不断加入战斗,战士们像钉子一样钉在敌东进的各山头要点阵地,把敌人死死关在清水河峡谷之内。
战斗持续到第二天下午二时结束,共歼敌军12660人,其中俘虏9560人,击落敌机一架;缴获各种炮70门、轻重机枪375挺及大量的作战物资。极大地震撼了大别山的蒋军各部。毛泽东高度评价这次大捷:高山铺战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消灭了一万多敌人,也不仅仅因为这一仗打得漂亮,它的全部意义在于我军已经能够在大别山进行大军团作战,刘邓已经在那里站住了脚。因此,大别山迅速成为我军逐鹿中原的前进基地。
在今日的蕲春县城南耸立着一座高高的石碑,这就是高山铺清水河战役烈士纪念碑。55级台阶托起27米高的碑体,碑顶冲天的刺刀似乎在向历史的天空诉说着那段风云岁月。
巍巍大别山,风云已逝。刘邓大军在这里留下的足迹,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不灭的记忆和辉煌。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大别山区人民传承这刘邓挺进大别山时不畏艰难、顾全大局的精神,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谋发展。如今,这里已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引下,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向建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的总体目标迈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