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编研成果

依托党建抓档建开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新局面

信息来源:团风县档案局 张柏涛 发布时间:2015-01-27作者:

    近年来,我县档案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市档案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档案工作会议精神,抓住全县实施“双强”战略、“五个基本”建设等契机,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依托党建抓档建,坚持“整体工作有提升、特色工作有亮点”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工作措施,开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新局面,全县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档案工作新格局。2012年,我县顺利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省级示范县”验收,成为黄冈市第一个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省级示范县。
     一、积极争取,形成党建抓档建共识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为此,我们积极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争取组织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使县领导和组织部门认识到村级组织的建设如没有档案,就缺乏活力,犹如一只“空壳”;村级档案如没有村级阵地和保管利用条件,就如同一堆“废纸”。因此,近年来,我县在抓党建工作中,将档案工作融入其中,以党建带档建,以档建促党建,形成了依托党建抓档建的广泛共识,两项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效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县委、县政府及组织部门为档案部门创环境。2007年,将村级档案工作纳入村级阵地建设内容;2008年开始,将档案工作纳入“双强”(强基固本、强村富民)战略目标考核,并出台“不完成建档任务村,村干部不办理养老保险”政策;2010年将基层组织建档纳入“五个基本”考核内容,县档案局明确为责任单位;2012年,县委、县政府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跨越发展的意见》中,对村级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档案充实了基层党建内容,提高了基层党建管理水平。档案部门帮助建立了村干部档案、农村党员档案、村后备干部档案、村乡土人才档案,为组织部门规范基层党员干部的管理提供了依据;建立的村情档案和“团风县基层组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实现“鼠标一点、民情尽显”,使基层党建工作内容更加充实、具体,提升了基层党建信息化管理水平。我县依托党建抓档建的模式和成效,得到了原省委组织部侯长安部长的充分肯定。
    二、相互配合,形成党建抓档建工作格局
    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始终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融入到各级党建工作中,形成了组织部门部署、档案部门督办、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地深入开展。我县成立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经常召开协调会议,听取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组织部门到各地检查督办党建工作时,将档案工作纳入督办内容,并调备机关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充实到村级建档工作之中,解决了档案部门人手不足问题;档案部门负责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具体业务规范和标准,指导各级各单位开展建档工作;县直相关涉农部门在制定规划时,将档案工作纳入规划之中,将村级建档纳入了对基层的扶持内容,同时积极抓好本单位和所属二级单位的档案规范建档工作。全县基本形成了县委政府重视,档案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新格局。
    三、创新举措,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推进难,对此我们没有退缩,而是采取有效措施,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一是规范标准。为保证乡镇机关和村级档案管理的规范标准,我们分别制定了《乡镇机关档案管理规范》、《村级档案管理规范》、《村干部档案、村后备干部档案、村乡土人才档案和农村党员档案建档指导意见》、《“村情村史”编写模板》等,编制了镇、村“三合一”制度范本。同时我们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等形式培训各级档案人员800余人次,还利用组织部和民政局举办的村支部书记和换届选举等培训班,讲解建档工作内容;二是办点示范在村级建档、村干部建档、农村党员建档、村后备干部建档、村乡土人才建档等建档活动中,我们先后在马庙薛坳村、马曹庙镇、淋山河镇、团风白鹤林村等单位开展示范,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在部门和行业规范建档工作中,我们也同样采取办1―2个示范点,再通过观摩学习,促进全面工作的开展,从而有效推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地有效开展;三是灵活掌握。针对我县镇、村(社区)办公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且不平衡的实际,我们在要求上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在组织管理上,引导镇、村增强档案意识,健全机构,落实人员,完善制度。在“硬件”配置上,要求村级达到有档案室(办公房紧张可同财务室合用)、有至少1-2组档案柜、有“档案室”标牌、有制度上墙。在“软件”建设上,允许“卷”、“件”并存,有计算机的村,初步实现微机检索;四是强力推进。在村级建档的指导督办上,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即对归档材料多、档案人员素质高的村,采取“走出去”上门指导,对归档材料不多、工作难以推动的村,采取“请进来”集中整理归档。此模式我们曾创造出在2个月内完成了近200个村的档案整理工作任务。全县10个乡镇机关档案工作全部达到“省二级”标准;290个村(社区)已基本实现规范化建档,共整理村级工作档案约23000卷册,基层组织档案已完成了全县1077名村干部、9744名农村党员建档工作任务,村后备干部985名、乡土人才1036名档案基本整理完毕。16个县直涉农主管部门有11个实现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乡镇基层站所有28个单位已达标。
    五、开发利用,彰显党建抓档建成效
    档案工作的目的是利用,利用的前提是要有资源和平台。为此我们加大了涉农档案接收进馆力度,先后接收了乡镇机关、户籍、人口普查、“三万”活动等近2万余卷册涉农档案进馆;建成了“团风县基层组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录入数据信息3万余条,安装到各乡镇政府机关、各行政村,初步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该系统的开发和运行,得到了省市组织部门和档案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我们在建好资源利用平台的同时,积极引导各乡镇、村,涉农部门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一是服务经济发展成效明。各相关涉农部门近两年利用档案资源,为我县争取到国家连片地区扶贫攻坚县、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全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县等重大涉农项目,使团风射干、团风荸荠等获得中国地理商标认定,这些项目取得,将为我县“三农”发展增添无穷后劲;二是服务社会和谐作用大。我县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等工作上,因建立了村干部档案,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各乡镇、村利用档案化解土地、水源等纠纷事件200余起,档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服务民生效益好。国家在实施新农合、新农保、低保、粮食补贴、移民等民生政策中,我县部分因户籍、年龄、承包地等有误的群众,通过利用“三农”档案,使自己充分享受到了国家的惠民、富民政策,近两年来仅县档案馆接待查询相关档案的群众就达2000余人,预计他们将享受国家补助资金几百万元;四是服务基层组织建设形象佳。通过规范建立的档案,组织档案人员编写村情村史、村大事记等基础性编研材料,使各级领导了解了村情,提升了村干部的创业热情,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县委组织部通过“团风县基层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掌握了村干部、农村党员、村后备干部、村乡土人才的基本情况,便于组织部门对村级各类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培训。档案部门的工作成效和工作作风,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档案部门的服务形象得到了充分展示。
 
    注:作者单位   团风县档案局
    联系地址   团风县“四大家”办公楼七楼
    联系电话   0713-6156107
    邮编   43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