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利用工作调研报告
信息来源:麻城市档案局 周红英 发布时间:2015-03-12作者: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档案的利用工作也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服务的对象、手段都变化着,这为档案的利用工作提出了一项新课题,通过“强责任,转作风”大讨论活动的深入调研,与不同层次的利用者、机关干部座谈,大家认为,近年来,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开始转型,由以往主要为政治、行政服务转向主要为机关工作和文化建设服务、民生服务,个人利用者开始进入档案馆。档案服务工作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民众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个人利用者进入档案馆,并成为中国档案利用的主体,其对档案的利用超过了机关、组织等对档案的利用。
改革开放以后,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开始转型,并发生了三个显著变化:
一是个人利用者开始进入档案馆。为了平反“文革”中造成的冤假错案、解决知青返城和其他历史遗留问题,不少个人来到档案馆查找有关自身利益的各种证据,形成了档案利用高峰。
二是档案利用的重心从政治、行政转向文化建设。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形成了每隔若干年就要编修一次地方史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个地方开始了新一轮的编史修志,以编史修志为主要目的的利用者大量涌进档案馆,使各级各类档案馆提供的档案利用服务连续多年保持较高数量的增长。
三是开始了档案开放的历史进程,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利受到了法律保障。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各级国家档案馆开始开放历史档案。1985年,国家档案局扩大了档案开放的范围,从以前的“历史档案”扩大到“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的档案”。1987年《档案法》颁布后,这一政策成了法律条文。同时,《档案法》对于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利也作出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档案利用的急剧下降引起了档案工作者的反思。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档案工作提出了改变现状的策略,即改善馆藏结构、加强档案整理、扩大档案开放范围、深入档案宣传。同时,围绕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档案部门以民生服务为导向,采取了以下一些促进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举措:
一是提出了记录民生、服务民生的档案工作目标取向。最近几年,国家和各个地方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断扩大档案服务的范围,档案收集的重心除了原有的党政机关的档案之外,逐渐把有关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档案纳入到档案收藏范围中来,并且把服务人民群众生活作为档案服务的重要内容。
二是实施优先对民生档案数字化的信息化策略。2006年9月,国家档案局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共同启动了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在试点过程中,不少单位把服务民生作为信息化条件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是加大了民生档案的开放力度。为了吸引更多的利用者,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查询和利用的需要,近几年档案部门加大了档案开放的力度。
党中央提出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能力,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 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体制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各级政府部门推行了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政务公开等。
与之相适应,档案部门也扩大了服务的范围,进行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2007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颁布,并于2008年5月正式实施。这个法规把国家档案馆和公共图书馆一起作为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的场所。为此,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并于2008年5月1日前后在档案馆内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服务中心。在原已开展的已公开现行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广泛收集经济建设、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主要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服务。
通过调研,我们知道档案服务的领域在加宽,服务的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为我们的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更使得我们必须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采用新的办法来做好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