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档案服务能力应理顺好几个关系
信息来源:浠水县档案局 马映红 发布时间:2015-03-27作者:
摘要:档案服务能力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要理顺好档案局与档案馆、档案业务工作与经济中心工作、档案馆与档案室、为公众服务与为档案服务、班子能力建设与干部能力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关系,实现档案服务能力建设的历史性跨越。
关键词:提高 档案服务能力 关系
档案服务能力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提高档案服务能力是个永恒的主题。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档案服务不可能游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国家中西部馆舍建设为有效提高档案服务能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局(馆)合一体制和经济社会大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健全档案馆五大功能,加强档案“四个”体系建设,贯彻档案工作“三大”原则,提高档案服务能力,给县级档案局(馆)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需统筹谋划、理顺关系、增强信心、科学发展,实现档案服务能力建设的历史性跨越。
一、档案局与档案馆的关系
从机构性质看。档案局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公共管理行政机构,同时具有行政职能,保证国家、省档案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对县域档案行政管理工作负有行政领导职责。行政执行力强弱,决定档案局和档案馆工作水平高低。档案馆为党委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机构,主要推广落实档案馆室建设、档案实体管理的技术标准、行业规范。档案馆事业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依赖档案局的领导能力,以及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之地位。
从工作职能看。档案局不是经济一线部门,但在基层组织建设、城乡改革、招商引资以及服务县域经济、承担急难险重等工作上与同级其它行政部门有相同的义务。新时期档案工作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我们也必须站在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局高度,与时代大发展、大改革同步,以档案大融合促档案形象大提升促,案事业大发展,以有为促档案服务能力提高。同时要有强烈的历史时空观,把档案是什么,档案有哪些法律法规,档案馆里有什么、档案人做什么,档案人离开档案还能做别的什么宣传好、推广好。县级档案馆在执行国家、省业务标准和规范前提下,要下大精力打造“地方名片”,突现地方档案特色和推动地域档案文化创新,在市民心中打下历史的文化的烙印。档案局要把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档案馆新馆建设目标、档案法制建设、数字化档案馆等关键工作拿在手上。
为提高档案服务能力,必须依靠档案局(馆)班子强有力的领导,在现有馆舍及资源条件下,必须着力抓档案馆功能建设,优化档案馆人员素质,狠抓资源建设、电子声像资源储存保护、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新馆建设启用之前的过渡期,要加大老馆改造升级,确保档案馆安全运转,不能以牺牲老馆档案实体完整与安全为代价而盲目抓新馆建设,这样我们就成为历史的罪人。要把档案馆打造成市民历史文化展览、学术研究、知识讲座和抢救保护技能的体验中心,真正让市民利用视觉化手段,在阅读、演示、讲座、分析研究中,让身心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
客观讲,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局(馆)合一体制为县域档案事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在现条件下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行政事业不分,档案局(馆)编制短缺、预算不足、馆舍及设备简陋,缺乏人、财、物支撑,更重要的是局馆职能不清,功能在萎缩。同时,存在财政预算约束不力,违规收费,挤占公共服务经费的现象;二是行政与业务管理人员交叉,能力弱化。行政人员纳入参公管理,不追求档案馆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业务不专,“技术职称”无吸引力,缺乏专业岗位源动力,影响了档案馆服务能力发挥;三是政企不分。近几年来,县级陆续成立了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由于档案局(馆)人员少,业务难以开展到位,加之对创收的诉求,档案数字化技术中心等中介组织先天发育不足,一开始就处于畸形状态,加之档案行政组织缺少有效监督,影响了档案局(馆)在公众中的形象等等。因此,要加强县级档案中介机构管理;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在机构编制、经费预算上给予倾斜;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规范培育档案产业,切实解决局(馆)发展不够的问题,从而增强档案工作者的自信心,找准干事业的支点;理顺好档案局与档案馆的关系,真正让档案局馆达到政务有力、业务精通、服务优质、产业繁荣的目的。
二、档案业务工作与经济中心工作的关系
档案事业发展依赖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必须正确处理档案业务与经济中心的关系,应当看到县级档案工作重点在新经济领域,难点在乡(镇)、村、社区,要落实经济工作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跟进到哪里的要求,为党委政府决策超前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存在客观现实困难。
面对市场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传统的“收、管、用”业务工作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档案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档案业务工作本身要创新。一是档案业务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被动接,默默做,勤服务,转到向馆外扩展,到经济一线部门去,到新经济领域去,到农村改革中去,到企业中去,让外面的要素动起来,让基层档案室强起来。二是由单纯的档案馆室专业人员为公众服务,转向由全民全社会多视角多层次共同为公众服务。档案干部人力资源有限,在履行安全协议前提下,让高学历有专业背景的聘请人员通过培训上岗,参与各级档案馆室管理,全面提高民生的、经济的、社会的服务水平。
应当说,只有先抓好了本职档案工作,才能为服务经济中心工作打好基础。服务经济中心工作做得好,才反过来推动档案专门工作。
一是要发挥档案工作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的影响力,全力挖掘县域优久历史文化,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编研出版反映地方名人、名企、名品等档案文化产品为现代经济服务。
二是要加强乡(镇)、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把难点工作抓到位;服务好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有效保护好工业遗产;保护城市化进程中的名居、历史标志性建筑等,为城市经济发展留下历史文化记忆。
三是要积极参加新经济领域档案工作,在市场经济主战场中锻炼干部,学习市场经济知识,领会财税金融土地政策,学会用市场要素和现代服务手段,加快档案工作服务方式转变;同时,也为现代档案工作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四是要以在服务经济工作中的良好业绩,争取领导重视,争取档案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财政支持中的应有份额,让档案工作人、财、物获得强有力支撑,让中西部馆舍建设速度加快,让档案工作走入良性循环。
三、档案馆与档案室的关系
档案资源建设,是馆(室)核心要素。县级综合档案馆是国家档案管理机构金字塔的最低层。当前条件下,档案工作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数量激增,种类多样;二是来源广泛,内容复杂;三是载体形式多样化;四是社会档案的需求增加。
客观上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县级综合档案馆人员少,事业经费不足,专业技术水平下降,馆舍及设备陈旧,与国家省市提出的接收规模和数字化等目标要求存在现实困难。要保持档案的完整和安全,最大限度达到上级工作要求,必须处理好档案馆与档案室的关系,合理有序分流工作量和降低档案馆建设成本。
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建设近些年有很大发展,得益于领导重视、基层档案意识增强;公众需求和依法行政也客观上推动了档案工作上水平,综合档案室为档案馆承担压力、分流工作量和降低运行成本成为可能。特别是专业档案的增加,服务需求的扩大,档案形成者自身业务档案管理范围期限变化等,客观上也依赖档案形成机关在人、财、物、事方面的投入,为后续档案馆接收打下基础。因此,着力打造新型现代化的机关综合档案室是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不二选择。
档案馆服务能力的提升,必须依靠档案局行政职能的增强,统筹管理好城乡、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按照“三合一”和“专业档案目录100 ”的要求,在不割断历史连续性,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按照统一标准,分级管理,常态接收,特殊分流,先易后难,抓住根本,区域互动,信息共享来理顺好档案馆与档案室的关系。遵照档案有用价值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对职能强、数量大、专业要求高、历史久远的单位的档案可以结合实际,调整接收进馆年限和范围。如房产档案、企业档案、医疗档案、职工档案等,用“区域大档案”、“服务大区域”的理念,处理好档案馆与档案室的关系。
四、为公众服务与为档案服务的关系
档案服务是永恒的主题。公共服务机构有责任、义务搞好优质服务。
为公众服务要找准切入点。要抓住文化这个灵魂,在服务县委政府中心工作中发挥资政作用;做好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在服务民生中发挥惠民作用;要搭建方便公众利用的平台,管理好档案资产,有效增加档案的社会、经济价值,在培养市民文化自信中发挥励志作用;让公共档案资源走出深闺,让城市历史文化走入公众,在服务城市建设中发挥记忆作用;让地方名人家族历史走入大众,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和谐作用。
为公众服务提供有效载体。贴近社会需求,利用网络开放馆藏目录,档案馆编研好的档案精品,开办网上展厅、网上咨询;利用现行文件信息中心场所,开放政策法规文件;利用电视媒体,开辟档案专栏,再现历史;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市民教育等。
为公众提供视觉化的体验场所。结合中西部馆舍建设,加大硬件设备投入,搭建展厅、装裱室、生物防治试验室和数字化影像视听平台,为公众提供视觉化服务;利用档案馆室藏资源,选择有地域特色的历史、经济、文化、教育课题,举办主题论坛,让公众走进精神历史文化家园,
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感受身心的愉悦,推动城市社会文明进步、提高大众的亲和力。
在为公众服务的同时,社会、公众更要有“为档案服务”的理念,保证服务的供求相对平衡。
政府要为档案服务提供财力支持。档案事业经费增长不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在中西部馆舍建设投入、土地和市政配套上不打折扣;加强县域经济各部门的领导,要站在替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给将来着想的高度,把档案工作纳入全县社会事业发展议事日程;上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机构要加强对县级档案馆的领导,在馆舍建设投入和技术服务上给予支持,在目标管理考评上创新模式,给县级更宽松环境;要加强县级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有针对性组织县级档案人员参加大中专院校信息管理专业进修,加强档案干部继续教育,把专业技术职务引入年度工作考核体系。
为公众服务,一方面表现为现实性、单一性、现实价值性和一般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历史性、社会性、文化价值和特殊性;为档案服务,一方面表现为投资性、阶段性和不可逆性;另一方面表现为无偿性、长久性和社会共享性。不论是为公众服务还是为档案服务,都不能牺牲档案完整和安全为代价,或者因为失责而错过发展机遇期,更不能因为经济困难和技术原因而降低为公众服务的水平。
五、班子能力建设与干部能力建设的关系
现代档案特点和发展趋势,给档案局(馆)和干部提出新要求。档案局(馆)班子在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研究、规划制订、机制体制创新、服务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承担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责任。
档案局(馆)要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理论素质,拓宽现代社会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面,增强档案法制观念,善于了解国情、省情和县情,从而不断提高统筹档案资源能力,塑造新文化的能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适应新经济领域档案工作的能力;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大力培养具有信息管理综合能力的档案专门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人事部门及时补充档案专业青年人才,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确保“进得来、稳得住、有成就”。
干部能力建设决定档案服务能力的高低。“一把手”要提高“三个”能力:一是履职履责能力,必须统筹好本行政区内档案工作。要虚心学习练好内功,善于借鉴少走弯路,民主决策找准支点;二是加快发展能力。发展是解决档案问题的办法,因此,一把手,要围绕中心抓发展,创先争优谋发展,提升功能促发展,适应市场抢发展,着眼长远谋发展。三是执行落实能力。要吃透精神抓落实,量化考核真落实,制度约束保落实,团结共事促落实。
档案干部要成为“四会”能手。会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文档一体化设备和操作技能;会操作应用档案管理专用软件;会适用档案法律法规解决档案管理中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会独立开展档案专门业务;同时,为适应新时期新经济领域档案服务对档案人员提出的要求,各级局馆要帮助档案干部“充电”,到上级局馆挂职锻炼,深入新经济组织调查研究,增加档案干部职业技能储备,有针对性实施职业技能储备奖励政策,既不能让干部只专一业,又不能让干部一业不专,要让每个干部真正成为一专多能人才,从而真正提高局(馆)干部的档案工作服务能力。
档案干部一方面要“忍得清贫、耐住寂寞”,为国为民守史;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尊重价值规律、市场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档案事业。全社会应当关心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真心实意的帮助、解决档案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让他们安心执业、爱岗敬业、成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