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档案编研工作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学会年会征文
主题:档案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专题:档案编研与档案文化建设
档案编研工作是各级各类档案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它既是《档案法》对我们档案工作者的要求,又是提供利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更是促进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红安县档案馆把编研工作作为一项基础业务工作,放在馆库建设的重要位置,认真扎实开展编研,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1、主要成绩
1.1、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编研。
我们把服务中心,服务领导决策作为提升档案服务层次和水平的突破口,在档案信息编研方面打开了新的工作局面。编研了《旅游工作文件汇编》、《红安县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普查汇编》、《各个历史时期模范共产党员事迹汇编》、《红安苕地理标志产品申报材料汇编》以及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材料汇编等10余种60余万字。特别是围绕县委县政府有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红色旅游大开发、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党员群众“四学三转三立”等重大工作部署,编印的有关专题材料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被要求复制100多套。这些汇编资料成为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系统掌握党的政策、了解红安革命和建设历史的重要参考和决策依据。
1.2、围绕民生开展编研。
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我国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档案工作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们深入民政、人社、城建、卫生、教育等部门收集各级党委政府出台或转发的有关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人口计生、城乡低保、合作医疗、农业农村等方面的法规文件资料3219件,经系统整理后作为现行文件保存并提供利用。在此基础上,编辑了《“三农”工作文件资料汇编》1册8万字。对原来著录卡片中涉及职务任免、奖励、处分、招工、转正定级等卡片6万余张,共可查询近4万人的编研资料,我们全部录入微机,实行网上查询,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利用。
1.3、围绕重大活动开展编研。
档案它翔实地记载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足迹,以其历史性、地方性、直观性和原始性等特点,成为社会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宣传的生动素材。近几年来,我馆围绕纪念李先念诞辰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一周年、“创先争优”、“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四学三转三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重大活动开展编研,利用馆藏的照片和资料,遴选图片600张,编辑文字22.3万字,共举办了8期展览,先后在县城天舒广场、李先念纪念园、县广电中心等处展览,观看者达10万人次。我馆围绕新馆开馆和建县450周年,正在筹备一期县史馆展览,目前正在进行档案征集和遴选阶段。
1.4、围绕特色档案开展编研。
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使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凝聚着数千年来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粹。近几年来局馆按照“三个体系”的要求,加大资源建设的力度,征集了大量的谱牒档案,丰富了馆藏。利用这些谱牒档案,联合社会力量,编研出版了《红安百家姓氏源考》第一部,该书60余万字,介绍了红安100个姓氏的起源与分布,通过档案文化这座桥梁,帮助在外的人士寻根问祖,帮助县内人联系乡友、增进乡情,把家乡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介绍给他们,从而将他们的建议、技术、信息、资金和项目引进来,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经过我馆的不懈努力,局馆共编研资料625种1023万余字,将“死档案”变成了“活资源”,方便了利用者查阅,在工作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要做好编研工作,必须对编研工作在思想上要重视,在课题的选取上要科学,在形式上要多样。
2、基本经验
2.1、切实做到思想落实,组织落实、经费落实。
首先是思想落实,就是充分认识编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坚持始终如一地把编研工作放在馆内基础业务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把它作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经济建设和文化繁荣有效提供利用的关键措施和基本条件,并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其次是组织落实,要有相应的编研机构,配备专职编研人员,明确编研工作人员职责和任务。第三经费落实,确保编研工作所必须的设备和经费,我馆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搞编研,办展览,使得编研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加强编研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实用性。
我馆编研工作有较强的计划性。编研工作列入“五年”规划,又列入了年度工作计划,既列入了局馆综合计划,又制定了专项计划。特别是重要和跨年度的编研项目,计划更是周密、具体。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我们还经常检查,适时调整计划,使计划切实可行。因此,编研工作做到了任务明确、程序清楚、有条不紊。
编研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因此,搞编研工作必须讲科学。只有讲科学,才能保证编研工作的质量。为此,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编研工作要符合档案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要求,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二是编研课题要反映本地特色、结合本馆实际,编研成果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我馆凡确定某个编研课题。在前期准备阶段一般都要经历以下三步:一是坐下来认真学习有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文件;二是走出去带着问题参观学习取经,或仔细查阅档案刊物上介绍的有关经验的文章;三是集中讨论研究,统一认识,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方案或细则。同时,在编研过程中,我们经常对照标准文件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遇到疑难,小心求证。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编研工作质量比较高。
为了提高编研工作的实用性,我们坚持做到编研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编史修志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从而把服从经济建设和服务历史研究结合起来,把服从中心工作与服务本职工作结合在一起。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了一般。其次,在编研工作开发信息资源方面,我们力争做到广一点、深一点,尽量扩大编研成果的信息含量。
2.3、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编研。
在编研工作中,我们实行上级领导部门指定编研题目与自选编研课题相结合,专门机构编研与发动局馆干部编研,独立编研与合作共事编研相结合。有时,同一课题,如组织史,我们既有完成上级下达编研任务的自编本,又有局馆组织机构沿革自编本。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合作搞编研,也不拘一格,有时以我们为主,当主编,有时以别的单位或个人为主,协助编研。我们先后协助编研了《红安百家姓氏源考》和《红安县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普查汇编》等编研资料,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3.1、存在的问题
在编研工作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3.1.1、馆藏的档案结构不合理,文书档案较多,专业档案偏少,导致编研课题面窄。
3.1.2、专题史料汇编不多,年代跨度不长。
3.1.3、反映和服务经济建设的参考资料有限,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3.2、努力方向
鉴于此,我们今后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
3.2.1、牢固树立编研工作服从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思想,优先和重点开发档案资料中蕴藏的有关经济工作的信息资源。
3.2.2、不断充实编研力量。大力倡导“三个留人”的理念,稳定一批热爱编研工作的人员,搞好岗位培训,建立岗位责任制,不断提高编研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
3.2.3、以编研工作为抓手,推动利用工作,带动收集、整理、保护等项基础业务建设,提高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使机关档案室的档案管理水平与档案馆的水平齐步并进,档案事业与其它社会事业一样,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2.4、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功能,围绕红安本地特色,编研一批档案文化精品,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